网信彩票

基礎知識

來自誌留紀的精靈——珍奇秀甲魚

發布時間:2023-08-09 作者:
來源:
曲靖日報
分享:

珍奇秀甲魚(Geraspis rara)

■分類位置:盔甲魚亞綱-多鰓魚超目-秀甲魚科-秀甲魚屬

■化石產地:安徽省無為市潘家大山

■層位與時代:墳頭組,誌留紀蘭多維列世特列奇期

■命名人與命名年代:潘江和陳列祖,1993年


珍奇秀甲魚頭甲化石照片(蓋誌琨 攝)


古魚類的研究,以至於整個古生物的研究基礎和起點便是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岩層中的地史時期的生物遺體、生命活動遺跡以及生物成因的有機物殘餘物;化石是古生物學的直接研究對象。然而由於化石的形成需要苛刻的條件,化石的保存具有不完整性,一件保存完好且具有研究價值的化石對於古生物學家們來說是來之不易的。尤其是在20世紀科技尚不發達的年代,早期的古魚類學家需要從徒步踏勘地層開始,到手拿一把地質錘逐個敲化石,再到實驗室逐層打磨玻片,相比之下,對比分析研究反而是最輕鬆的工作。機會總是偏愛勤勞的人。1985年5月,安徽區域地質調查隊在皖北進行1∶50000地質圖填圖時,首次在該區發現了特列奇期(彼時認為是文洛克期)第一件身體完整保存的盔甲魚類化石。該化石標本不僅頭甲保存完整,而且保留了其後身體覆蓋鱗片部分,為一件罕見的珍貴標本。經過中國地質博物館潘江和安徽省地質礦產局陳烈祖的研究,該魚為多鰓魚目的一新科新屬新種,兩位科學家給這條魚命名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珍奇秀甲魚。這一重要發現對研究盔甲魚類鱗片的類型很有意義,因為這是我國盔甲魚類頭甲與其覆蓋鱗片的軀幹後部及尾部正常連接的第三件標本。


珍奇秀甲魚化石照片(蓋誌琨 攝)


珍奇秀甲魚是中等大小的盔甲魚。頭甲略呈吻緣圓鈍的三角形,其後緣顯著向內側凹進。中背棘不發育。具有非常發育的指向後方的葉狀角,角的末端明顯超過頭甲主體的後緣。不具有內角。間帶很短,沒有明顯的胸竇。在頭甲上保存有一對較小的圓形眶孔,處於背位並明顯靠近頭甲中線。在化石標本頭甲兩側有四對橫溝,潘江和陳烈祖認為其可能為感覺管或是在頭甲背麵的鰓間脊。通過對標本的觀察可以確認其是鰓穴之間的鰓間脊在頭甲背麵的表現,並非側線係統。所以珍奇秀甲魚大約具有5對至6對鰓間脊。同時,潘江等認為中背孔為圓形,然而頭甲內模顯示位於中背孔區域的圓孔,即潘江和陳烈祖所指中背孔,不像是自然的,而在外模中該圓孔中央似具一縱行裂隙,不排除其為真正中背孔的可能。除此之外,珍奇秀甲魚化石標本所保存的頭甲之後的軀幹後部及尾部的長度約為頭甲中長的1.5倍,被細小而密集的菱形鱗片所覆蓋。尾的形狀推測為下歪尾形。頭甲背側的紋飾為細小的粒狀突起。



珍奇秀甲魚複原圖(引自潘江、陳烈祖, 1993)



根據頭甲的基本形態、中背孔的形狀等特征,潘江與陳烈祖將珍奇秀甲魚歸入多鰓魚超目。但與多鰓魚目的其他科、屬相比,又有明顯的區別,因此為其建立新科——秀甲魚科。但因為當時頭甲背側的側線係統和中背孔的真正形狀尚不確定,所以珍奇秀甲魚的係統位置存在爭議。2006年,朱敏和蓋誌琨所做的係統發育分析顯示秀甲魚科代表了多鰓魚目和華南魚目的外類群,屬於多鰓魚超目中最原始的類群。除此之外,珍奇秀甲魚與秀山盾魚有頗多相似之處,其中背孔可能為縱向裂隙形。因此,存在珍奇秀甲魚隸屬真盔甲魚科的可能,這仍需要後續有更多秀甲魚化石標本的證實。


珍奇秀甲魚生態複原圖(楊定華 繪)



化石的形成與保存

化石的形成是一個複雜且漫長的過程,形成化石需要複雜的條件,主要包括生物條件:硬體相較於軟體更容易形成化石。本文所介紹的珍奇秀甲魚就是為數不多保存頭甲後軟體軀幹的真盔甲魚。環境條件:環境的酸堿性、氧化還原性、水動力等條件都會影響化石的形成與保存。埋藏條件:沉積物的粒度會影響化石的保存,粒度越小越有利於化石的保存,因為它們不會損壞生物的遺體。所以大部分化石保存在泥、頁岩、砂岩、粉砂岩中。時間因素:生物死亡後必須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迅速地埋藏起來且經過長時間的掩埋,才可能成為化石,海生生物的遺體通常都可以成為化石,因為海生動物死亡後沉在海底,被軟泥覆蓋,軟泥在之後的地質時代中則變成頁岩或石灰岩。成岩條件:被埋藏的生物屍體還必須經曆長時間的石化作用後才能形成化石,而且缺少構造運動、變質作用等不利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見,化石的形成與保存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事實上,地史時期保存下來的化石隻代表了地質曆史中生物的一小部分,而人們所發現的化石也隻是保存下來的全部化石的一小部分。因此,人們所觀察到的化石資料是不完備的。化石是不可再生資源。所以對於所有人來說,不論是科學家還是普通人,我們都要愛護來之不易的化石標本,支持我們對於人類起源的探索。


作者:昝朝耀 蓋誌琨


編輯:諸鵬飛



附件:

上一篇:

昆蟲翅膀化石

下一篇:

古油櫛蟲

網信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