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信彩票

    科普文章

    1.6萬年前,古人類就已能製作裝飾品

    發布時間:2024-04-11 作者:
    韓會欣、姚瑤、呂承林
    來源:
    河青新聞網
    分享:

    如今博物館已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追捧,而位於張家口市陽原縣的泥河灣博物館,一到節假日更是成為“打卡”熱地,吸引不少遊客參觀。


    泥河灣遺址群規模龐大,擁有世界上稀有的第四紀標準地層,完整記錄了人類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發展演變的全過程。豐富的文化地層、驚豔的出土文物,使其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獨具特色的舊石器考古研究基地。今天,本報記者繼續帶您走進張家口市陽原縣泥河灣遺址群,探秘遠古人類的“美”好生活。


    ↑ 於家溝遺址地貌


    ——探訪——

    遺址出土的蚌殼飾品直徑隻有1厘米


    近日,記者跟隨泥河灣遺址群保護區文物與環境保護局負責人孫永春,到張家口市陽原縣泥河灣博物館打卡。


    泥河灣博物館全景展現了200萬年前至1萬年前泥河灣古人類的全部進化過程,還有著人類文明進化過程中的點滴。在博物館記者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人們穿著用樹葉做的衣服,而且還佩戴了裝飾品。


    ↑ 舊石器時代晚期模擬複原圖


    孫永春向記者介紹,這個場景複原的是舊石器晚期人類生活,場景中的裝飾品就出土在於家溝遺址。1965年於家溝遺址被發現,這是一處年代跨度約為距今1.6萬年到5000年前的古人類活動遺跡。專家在挖掘期間,遺址中裝飾品就屢有發現,其中就包括穿孔貝殼、鴕鳥蛋皮製成的扁珠、鳥管狀骨製成的管珠及鑽孔石珠等。


    其中有一件近似圓形的飾品,樣子十分精美。孫永春介紹,這件蚌飾品是用蚌殼製作而成,直徑隻有1厘米。它的周緣被切割成齒輪狀,中央有一穿孔,四周點綴了19個未穿透的小碓窩,顯示出了當時高超的工藝水平。


    “人們穿上了衣服,戴上了飾品,說明了他們在當時已經開始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孫永春說,由於在這個時期的細石器工藝技術已經長足發展,古人類便將這項技術用於裝飾品製造上。


    ↑ 蚌飾品


    ——揭秘——

    出土遺物反映了當時磨製技術的發展


    遠古人類也愛美嗎?也創作藝術作品嗎?他們已經有了對美的向往了嗎?


    “可以說,我們人類的愛美之心古已有之。”孫永春介紹,此前在馬鞍山遺址就曾發現了多層古人類活動麵,出土了豐富的石製品、動物碎骨,文化層內與石製品伴出的還有磨製骨錐、鑽孔骨(石)環飾品、赤鐵礦團塊等遺物,並首次發現了裝飾品,反映出當時發展的磨製技術和強烈的審美意識。


    自從人類學會了用火,使得製陶業也有了雛形。孫永春介紹,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桑幹河畔的古人類開始製作一種器物,就是距今一萬年以上的陶。於家溝遺址出土了數件原始夾砂陶片,質地粗糙,陶胎較厚,其中最大的一件為黃褐陶平底器的下部殘片。這些陶器是目前中國華北地區最古老的製陶證據,打破了1萬年前北方沒有製陶業的說法。該遺址評為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 原始陶片


    除此之外,馬鞍山遺址還有保存較好的用火遺跡30餘處,發掘揭露出不同製作階段、類型多樣的石製品成片集中分布的現象,發現較厚的灰堆、數量較多的火塘、規整的灶坑以及比較多有人工痕跡的碎骨,說明當時人類曾在這一區域內進行過長時間的製作石器、圍火取暖、切骨刮肉、敲骨吸髓等生產、生活活動,是一個長時間活動的場所,而非臨時活動地點。


    ——文物——

    於家溝遺址出土的蚌殼飾品工藝高超


    於家溝遺址以發達的細石器工業製品為主體,細石葉石核屬成熟的楔形石核工藝。石製品的原料以火山角礫岩為主,燧石次之,還有少量的角岩、瑪瑙、石英岩、凝灰岩、泥岩、矽質岩等。軟錘剝片技術較普遍,石器毛坯多為石片和細石葉,以單麵正向加工為主,多采用軟錘錘擊和壓製修理,加工技術嫻熟。


    ↑ 於家溝遺址出土的楔形石核


    於家溝遺址中裝飾品屢有發現,類型有穿孔貝殼、鴕鳥蛋皮製成的扁珠、用鳥的管狀骨製成的管珠及鑽孔石珠等。裝飾品美觀別致,加工方式主要有切割、磨、鑽等。


    ↑ 於家溝遺址中發現的裝飾品


    馬鞍山遺址發現一座灶,保存較好,為原地挖坑而成,平麵近橢圓形,圜底,南北長84厘米,東西67厘米,深15~18厘米。灶壁及底較硬,已被燒烤為紅黑色。灶內堆積下部為灰燼,上部為炭屑、紅燒土和土的混合堆積。在用火遺跡的外側發現多處石製品密集區,周圍還散布有較多與人類餐食活動相關的保存有砸、砍、刮、燒等痕跡的殘骨。


    ↑ 馬鞍山遺址中的火灶


    ——聲音——

    遺址發現對探索農業起源有重要意義


    考古學家在泥河灣盆地的持續科研探索,讓我們對遠古人類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法崗告訴記者,於家溝遺址處於末次盛冰期向冰後期逐漸轉暖的大環境背景下,氣候及環境的劇變對史前居民的生態適應有著深遠的影響。


    王法崗表示,於家溝遺址是中國華北典型的舊石器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遺存,這種難得的更新世末至全新世的地層剖麵與文化序列,為探討人類社會的複雜化進程提供了科學可靠的地層和文化依據,在舊-新石器時代的過渡、農業起源、製陶業起源等重大學術課題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它也是對人類從舊石器早、中、晚時期一路走來,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征服自然能力不斷增強的一個全景式過程展示。


    標題:《探秘東方人類的文明·泥河灣④丨1.6萬年前,古人類就已能製作裝飾品》



    來源:河青新聞網

    作者:韓會欣、姚瑤、呂承林

    編輯:諸鵬飛

    審核:盛捷



    附件:

    網信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