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信彩票

化石愛好者之家

一諾90年 守護古生物化石

發布時間:2024-03-26 作者:
來源:
看萬州
分享:

薄霧漸散,連綿的方鬥山脈,在熹微的晨光裏舒展著優美的曲線,萬州區新田鎮高家村就“藏”在這片森林裏。


這是一個名副其實“長”在化石堆上的村,在這片18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有三分之二的麵積屬於古生物化石保護區,這裏曾出土數以萬計的古生物化石,是我國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研究的發祥地。


↑ “長”在化石堆上的高家村。


90年前,村裏一名薑姓的前輩接待了一支古脊椎動物學考察隊,專家離開時,這位前輩許下承諾,將守護好這片化石區。


彼時的他不會想到,自己隨口答應的一句話,會讓一家人堅守至今。


這個承諾,如同一顆種子,深深紮根在薑家的血脈中。從此,薑家的命運便與這片土地緊密相連。


10年、20年、30年……這一守就是90年。



三月,風傳花信山河春。


薑元順站在屋後的平壩上,望著山的遠方,念叨著天暖了,進山的人又多了。


巡山,守山,護山,是薑元順的日常。


我們跟著他鑽進山林,背影瘦小的他健步如飛,很快甩了我們一大截,見我們跟不上,他笑著停下來,指著腳下的人行便道說:“去年路硬化了,現在好走多了,以前是條土路,是我們用腳踩出來的。”


腳下這條路,是一條一米寬的人行便道,階梯蜿蜒至盡頭後消失在視線中,目光穿過密林望出去,是連綿不斷的小山包,屬於方鬥山脈。


“看到那邊的山包沒,用地質學的行話說,是‘露頭’比較好的地方。”薑元順向我們“顯擺”起來。


↑ 薑元順指著遠處的山包,分享怎樣的地形下麵會有化石。


露頭,指的是岩層裸露出來的地方,也是化石最可能掩埋的地方。在高家村這樣植被茂密的地方,尋找“露頭”,並不容易。


“經常要到遠離人煙的地方巡護,天不亮就要起床,有時遇到雷電暴雨,全身都會被淋透,摔跤、被野蜂蜇更是家常便飯。”薑元順說,那時就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爬,已經記不清到底走了多少路。


薑元順指著遠處的一片群山:“你看,從這裏望出去,你們看得見的地方,我都去過。”


越往上爬,台階越陡峭,經過一段長滿野草的陡坡,我們到了老屋包化石點,隻見上下兩個藍色的鐵棚掩映在林中,薑元順拿出鑰匙,進入棚內,一個寬4米、長10米、深10米的土坑赫然眼前。


↑ 薑元順帶記者參觀老屋包化石點。


“這裏出土的巴氏大熊貓化石骨架,為全世界同類標本中完整度最高,這裏還是我國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最經典的產地之一……”說到自己熟悉的領域,薑元順滔滔不絕。


找到一處角落坐下,薑元順取下被汗水浸濕的眼鏡,打算休息片刻。


“跟我一起長大的夥伴都出去了,現在就我一人還在這個山窩。”望著眼前的化石坑,薑元順突然冒出一句話,然後向我們擺談起他的故事。


時間回到40年前,當時,全國農村迎來了外出務工的熱潮,對於村裏的年輕人來說,生活無外乎兩個選擇,外出務工或在家務農。


那時候村裏交通閉塞、土地貧瘠,祖輩在地裏刨食,刨了一輩子,也沒刨出名堂。吃夠了大山的苦,村裏人紛紛外出,另謀生路。


薑元順卻是“另類”,當村裏年輕人紛紛離開家鄉時,他選擇留在這個山坳坳。


“其實,我也曾有多次進城安家的機會,一些朋友也給我介紹過城裏的工作,我都沒去。”坐在化石堆上,我們從他與化石結緣開始,聊到他的“日常工作”,話題穿越數萬年。


但我們的心中不禁打起了問號:這條艱難孤寂的守護之路,薑元順為何要堅持?


微風吹過,樹葉簌簌作響。薑元順似乎看出了我們的疑惑,他拿出一個已經掉漆的保溫杯,抿了一口水,順著升騰起的水汽,思緒回到了一個世紀前。


1921年,一位“不速之客”的到來打破了村子的寧靜。當時,美國紐約自然曆史博物館派出中亞古生物考察團來到中國,考察團的格蘭階博士找到了鹽井溝。在這裏,他們整整發掘了三個冬天,采集到相當完整的東方劍齒象、虎、犀牛等古生物化石,並運回美國。


這批精美、完整的化石震驚了當時的古生物界,並由此拉開了鹽井溝化石百年考古發掘的序幕。


隨後的多年時間裏,這個小山溝,作為中國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研究的發源地,吸引考古學家們紛至遝來,包括我國第一位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鍾健。


1934年,楊鍾健率考古隊來到這裏考察,機緣巧合下,找到了薑元順的爺爺薑光燦作向導。


“因長期在山間挖草藥,爺爺是當地出了名的‘活地圖’。”講到爺爺的故事,薑元順興致高了不少。


↑ 薑元順回憶薑家與化石的“緣分”。


在鹽井溝科考期間,楊鍾健一行人在薑光燦的引路下,找到了多處極具研究價值的化石出土地。


看到這些采集出來的化石標本,薑光燦才知道,原來這些看起來平平無奇的“石頭”,竟然是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它們同文物一樣受國家保護。


經過短暫幾天的相處,考察隊離去之際,楊鍾健握著薑光燦的手囑托道:“這塊地出土的化石極具研究價值,是國家的瑰寶,千萬不能被人破壞了。”


薑光燦向楊鍾健許下承諾:“放心,我一定守好。”


自那時起,這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就與化石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些“石頭”,也就成為了他們一家世代守護的“圖騰”。


繼楊鍾健的考古隊之後,國內眾多古生物學家先後來到這裏,薑光燦一如既往,為他們指路,尋找化石。


那個時期,薑光燦有八個孩子,加上他夫妻二人,一家十口,日子過得緊巴,家裏常常揭不開鍋。在最困難的時候,薑光燦也沒有把化石拿去賣了換錢。


薑光燦晚年時,把識草藥的本領傳給大兒子薑大倫。一方麵增添收入,另一方麵,想教兒子識化石,把保護“化石窩”的任務傳下去。


冬去春來,薑大倫農活不幹,沒事就往山裏鑽,成了當地出名的“草藥先生”。在父親的影響下,薑大倫不僅能辨別草藥,對於化石的走向、種類等更是了然於心。


薑光燦年邁行動不便後,薑大倫主動接過“衣缽”,承擔起了化石保護區日常巡護,及考古隊的協助工作。


“你說,我爺爺和父親為了一個承諾,在這片山守了一輩子,到了我這一輩,能不守下去嗎?”薑元順平靜地說道,然後拍拍身上的泥,起身走出了老屋包。


順著老屋包,我們來到一處山腳下,從這裏望出去,連綿起伏的山頭如新生竹筍般冒出。“這個叫鍋頂包,那邊的叫尖山子、馬腦殼、滾牛坡、長合包……”望著眼前的山,薑元順又打開了話匣子。


山的名字是薑元順從父親那得來的,望著這些熟悉的山,兒時的記憶漸漸變得清晰起來。


↑ 劍齒象發現者薑元順和他父親。


“福生啊,你說這片山哪種山形有化石?”“福生,猜錯了,下次可就不帶你趕路了。”


福生是薑元順的小名,薑大倫稀罕這個兒子,經常帶他去隔壁村的姑姑家串門,這些山是必經之路。


一路上,薑元順就跟在父親後麵,識山形、辨土壤,為父子倆漫長的路途平添了樂趣。


走過爺爺與父親過去幾十年裏走過的路,年幼的薑元順與上萬年的化石連接出了新的羈絆。


“福生啊,爸爸走不動了,你可要替我守住這片山。”那時才7歲的薑元順還不知道“守”的含義,隻是應承地點點頭。


等到10歲時,薑元順在家待不住了,每次父親出門去化石保護區巡查,協助各地文物考古隊進行發掘工作時,他就跟在後麵。


山路不好走,薑大倫怕他摔跤,不讓去,薑元順就哭鬧,沒法,薑大倫隻好牽著他走。


後來再大些時,薑元順不趕路了,拿著小鋤頭,跟著同村的小孩一起上山,一邊放羊,一邊找“石頭”。


彼時的他不會想到,自己會與這些“石頭”打一輩子交道,這一生會走進近百個山頭,接待考古隊員近千次。他更沒想到的是,自己何其有幸,在這條路的起點,便與著名學者結下終身友誼。


1984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黃萬波等人,組成三峽古人類考古隊,來到原四川省萬縣市鹽井溝考察。


考古隊幾番打聽,找到了熟悉鹽井溝地形的薑家,此時薑光燦已經因病去世,當時才22歲的薑元順和父親薑大倫一起接待了考古隊。


↑ 薑元順(中)和村民,協助考古隊發掘化石。


隨後的一個月時間裏,考古隊一行人吃住都在這。白天,薑元順為考古隊引路,帶領他們深入化石的秘境;夜晚,他和村民們圍坐在黃萬波身邊,聆聽他講述化石、古生物和地理的奧秘。


在薑元順家,考古隊度過了一個充實的月份。


接下來的幾年裏,黃萬波的考古隊又多次重返鹽井溝。在與薑元順一家的相處中,黃萬波與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考古結束臨走時,黃萬波將自己視為寶貝的考古書籍送給了薑元順。


二人的情誼,就此結下。


40年來,他們通過書信、電話和微信等方式保持聯係。遇上好的書籍,黃萬波還會千裏迢迢,郵寄給薑元順。這些書如同打開的潘多拉魔盒,讓薑元順入了迷,徹底激發了他對古生物化石的熱愛。


↑ 薑元順展示他珍藏的考古書籍。


“興趣最濃那陣,經常通宵看,晚上光線暗嘛,把眼睛都看‘瞎’了。”聽完薑元順的話,我們這才注意到,他的眼鏡鏡片,約有5毫米厚,度數高達1100度。


“學知識嘛,還是得有一些代價才行。”薑元順笑著說道。


薑元順付出的代價的確挺大。在他的“書房”,有20副舊眼鏡,躺在一個破木盆裏,有些是增加度數時換的,有些是巡查化石保護區,不小心摔壞的。


聽著薑元順的故事,走過他無數次走過的路,我們對他的堅守多了一份理解,也平添了一份敬重。


臨近中午,我們沿著山路往回走,半個小時後,到了薑元順的家,是一棟一樓一底的磚房,牆麵貼滿了白瓷磚。廚房裏,薑元順的老伴陳永碧正在灶台前忙活。


“你們先耍會兒,飯一會兒就好。”見到我們到來,陳永碧熱情地招呼道。


這棟房子已經建了40多年,屋內樸素簡單,打掃得整潔幹淨。在薑元順二樓的一個書桌上,我們發現了不少“紅本本”。


“這些都是他們給我發的榮譽證書,每年都郵寄過來,這些年從沒斷過。”薑元順翻開這些榮譽證書,“你看,這是2015年的,這是2016年,這個是2017年的……每年都有。”


↑ 薑元順獲得的“榮譽”很多,但摔壞的眼鏡也不少。


我們注意到,每本榮譽證書的表彰原因無疑都離不開四個字:化石保護。


“我不隻有這些榮譽證書,我還上過好幾次電視呢。”說到這,薑元順眼裏放著光,臉上滿是自豪。


1998年是薑元順第一次上電視,當時,重慶電視台得知薑家一家三代守護化石的故事後,專門前往鹽井溝拍攝新聞。


那時村裏隻有一台黑白電視,新聞播出當天,村子裏的人四麵八方趕來看新聞、湊熱鬧,足足有20多人,擠滿了屋子。


“第二天,我去鎮上趕場,好多人都認識我了,說我就是‘昨天上電視的那個人’。”過了這麽多年,薑元順仍然記憶猶新。


最讓薑元順驕傲的還是2007年。這一年的5月,一個尋常的日子,薑元順和父親在山林中巡查時,意外發現疑似化石的蹤跡,憑借多年的積累,父子倆斷定下麵大概率有一具化石骨架,並且體型較大,非專業技術不能擅自挖掘。


於是,薑元順立馬向相關部門報告此事,在重慶自然博物館的指導下,萬州區文物管理所緊急展開搶救性發掘。然而,天公不作美,連日的大雨讓化石麵臨損壞的風險。在這關鍵時刻,薑元順挺身而出,號召村民們一起冒雨搶救。


從高家村到化石坑,步行單程需要一個多小時。麵對惡劣的天氣和艱巨的任務,村民們放下手中農活,趕赴現場,衣服淋濕了,就搭棚生火,烘幹衣服,然後繼續挖掘。


↑ 薑元順與村民小心翼翼抬著新發掘的化石。


最終,在大家的努力下,一頭長6米、高3米的“巨無霸”東方劍齒象化石終於重見天日,這一發現震驚了世界。


現在,這具化石骨架陳列在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屬於鎮館之寶之一。薑元順和父親發現東方劍齒象化石的事跡,還在重慶自然資源科普館進行了展陳。


“現在你們去那裏,還能看到我和父親的照片呢。”說罷,薑元順掏出手機,找到一張他和父親的合影。


照片上,薑元順身著白色襯衣,父親身著藍色布衣,照片的背景是劍齒象化石發掘點,照片上的幾個字引人注目:劍齒象化石發現者薑元順和他的父親。


突然,樓下傳來的喊聲,打斷了我們的談話。原來,陳永碧已經做好飯菜,招呼我們下樓吃飯。


“你們信不,在全市的三峽古人類文化培訓課上,我是唯一的農民代表。”飯桌上,薑元順接著“顯擺”。


“他人氣高,不僅是專家的‘特邀嘉賓’,就連隔壁村的人發現了化石,也都是找他。”陳永碧笑著接過話茬。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在飯菜的氤氳香氣裏,一個個故事穿過漫長的時光,浮現在眼前……


吃過午飯,薑元順說要帶我們去一個有意思的地方。


“就是這裏了。”薑元順話音落下,隻見馬路邊,兩個新舊文物保護單位標識碑相依而立,這兩個分別刻有“古生物化石點”“鹽井溝古生物化石遺址”字樣的文物保護單位標識碑,分別立於1999年和2009年。


↑ 薑元順講述兩塊石碑的由來。


“這兩個石碑,讓我們多年的守護終於有了一個交代!”薑元順觸摸著石碑上的字,手指微微顫抖。此時,明媚的陽光灑下,柔和地照亮了石碑的輪廓,歲月留下的痕跡清晰可見,顯得滄桑而莊重。


鹽井溝古生物化石群分別在1999年和2009年,被評定為萬州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還聯合萬州區文物管理部門,為鹽井溝古生物化石群劃定了13.36平方公裏的保護區範圍,劃分了核心區與緩衝區。


實際上,鹽井溝古生物化石群納入“官方保護”前,薑元順就非常重視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他曾邀請化石專家為村民普及文物保護知識,多次召集村民召開文物保護安全大會,文物保護還納入了高家村的村規民約……


冬去春來,歲月流轉。“留守”村裏這些年,薑元順一心撲在“化石窩”上,他從一個年輕小夥,步入了花甲之年。


“好在兒子在我的耳濡目染之下,也對化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薑元順欣慰地說道。


2019年後,鹽井溝化石發掘工作按下了“暫停鍵”,這一年,薑大倫因病去世。


大概是命中注定,2018年,薑元順的兒子薑玲敏進入重慶市二零八地質遺跡保護研究院,從事化石修複工作。化石守護這份使命,穿過歲月的長河,交到了薑玲敏手中。


“鹽井溝出土的化石,很多我兒子都參與了修複,你看,有犀牛,有巨貘……”說著,薑元順打開手機,照片裏,這些“複活”的遠古動物體態各異,惟妙惟肖,從它們張開的下顎裏,似乎還能聽到從百萬年前穿透時空而來的低吼。


父輩的使命結束了,薑元順和兒子的使命還在繼續。


↑ 薑元順和父親發現東方劍齒象化石的事跡,在重慶自然資源科普館進行了展陳。


現在,高家村的村民們正接過化石保護的“接力棒”,文物保護這份責任還在不斷傳遞——


2018年,村裏一戶人家改擴建房子,挖屋基時挖到了化石,薑元順得知後,立馬前去勸說,最後這戶人家主動放棄了房子擴建。


2022年,一名商人計劃在高家村投資千萬元建設采石場,並提出每年給村集體經濟分紅,然而,麵對這一誘人的提議,村民們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這樣的故事在高家村比比皆是。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村裏沒有發生過一件本地村民私人挖掘、盜賣、破壞化石的事件。


保護“化石窩”的使命,已不再是薑元順一家的承諾,它已經成為高家村2839名村民的共識。


不知不覺間,已到日暮時分。臨走告別時,薑元順向我們寒暄道:“我還有個心願沒實現,想讓鹽井溝的化石真正‘活起來’,把這裏建成一處古生物化石科普基地……”


車行駛在落日的餘暉中,盤旋在蒼翠的群山裏,薑元順一家四代人的故事再次在腦海中閃現,恍然如夢。


回望這片土地,心中不禁湧起一份敬意與溫情。一家人的堅守,一組群像的豐碑,這種精神還在這片土地賡續綿延……


原標題:《萬州:一諾90年 守護古生物化石》(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看萬州

編輯:諸鵬飛

審核:盛捷


附件:

網信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