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彩票

國內科學家

古生物學家季強:為解決鳥類起源問題作出貢獻

發布時間:2024-02-26 作者:
史曉多、劉萍
來源:
河北日報
分享:

2月18日,河北地質大學的學生們還在放寒假,本該安靜的校園卻格外熱鬧。近期,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團體和古生物化石愛好者成群結隊地來到這裏參觀遊學,校園裏最熱鬧的地方就是地球科學博物館,又稱“恐龍館”。


就在這個“恐龍館”裏,我們見到了古生物學家、河北地質大學終身特聘教授季強,他被譽為中國尋“龍”人和“龍鳥之父”。甲辰龍年新年剛過,我們來探訪這位尋“龍”人,更多了一份神聖感。


季強,個子不高,渾身散發著一股英氣。他操著江淮一帶的口音,給我們講述他親身經曆的一個個與恐龍化石相遇的傳奇故事。



↑ 近日,季強教授(中)與研究團隊在一起研究化石標本。 張欣攝


結緣古生物學開啟追“龍”之旅

地球科學博物館,是河北地質大學的“藏寶”重地,也是曆屆校友共同鑄造的地質“夢工廠”,更是一批批新生夢想起飛之地。而引導學生們開啟夢想之旅的引路人,就是河北地質大學的老師們。每到開學季,季強都會帶領學生從課堂來到地球科學博物館,現場給他們上一堂生動的“新生導論課”。課堂上,季強通過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曆,激勵學生們潛心治學,向地層深處、曆史深處、心靈深處追溯,點燃一批批心懷探索古地層夢想的學子們的“科研之炬”。


在講課和從事科研工作之餘,季強也時刻關注著自己專業領域的新動向。2023年9月,季強參加河北省自然資源廳召開的新聞發布會。那次發布會通報:曆經5年多的努力,承德豐寧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的兩具恐龍化石已修複完成。這兩具化石穿越1.3億多年從遠古走來,其中一隻屬於較為原始的角龍類,是填補角龍類恐龍演化發展“斷鏈”的重要一環;另一隻屬於劍龍類,骨骼、皮膚印痕保存近100%,其保存麵積和完整程度罕見。


“早在2005年,我們就在豐寧發現了華美金鳳鳥化石,正是它的發現為傷齒龍類恐龍長有羽毛提供了有力證據。”年逾古稀的季強教授很健談,表達嚴謹又不失風趣。“豐寧境內古生物化石資源豐富,熱河生物群較其他地區更加原始,且分布集中、保存完好。這些恐龍等脊椎動物化石極大地豐富了豐寧的古生物種類多樣性。”他介紹,冀北地區是我國熱河生物群化石最重要的產區之一,不僅出土了震驚世界的華美金鳳鳥,還蘊藏著包括恐龍在內的20多個門類、100多種古生物化石。


探索熱河生物群演化曆史和多樣性隻是季強工作的一部分。多年來,季強憑借對關鍵性化石的追蹤能力、對重要研究課題的組織實施能力,在中國乃至國際古生物學界留下了一個個精彩印記。當說起工作中的一個又一個奇遇時,季強覺得冥冥中與古生物學、與恐龍等有著不解之緣。


作為江蘇農村的孩子,季強與“高冷”的古生物學相遇且相伴一生,這本身就是難得的緣分。初中畢業到農村插過隊的季強,從沒想到有朝一日能走進古生物學的世界。機緣巧合,季強通過高考被南京大學古生物學專業錄取。通過不斷學習,季強漸漸喜歡上了這門冷僻的學科。從南京大學順利畢業後,他又考取网信彩票研究生,後又前往德國學習。

“麵對地層中發現的神秘古生物化石,我從相遇的喜悅到深度思索,經曆了很長時間。當我對深藏於地層中被發現的化石,不斷產生‘它從哪裏來,它到哪裏去’的疑問時,便開始找尋它在整個生物演化譜係裏所占的位置。如果是從來沒有發現過的化石,我會想盡各種辦法搞清楚它是一個新物種,還是某種偶然變異的結果。”數年後,季強被聘為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他帶領同事們跋山涉水,揭示大自然留給後人的生命演進密碼。


發現“龍鳥”揭開鳥類起源之謎

與中華龍鳥相遇的這段奇緣,季強印象最為深刻。


在中國地質博物館工作時,季強開始關注冀北—遼西這片被國際古生物界看好的地方。1996年8月,一塊來自遼寧北票四合屯的化石標本輾轉到季強手中。這塊化石上的動物體態很小,形似恐龍。最引人矚目之處是,它從頭部到尾部都披覆著像羽毛的皮膚衍生物,這種像羽毛一樣的物質長約0.8厘米。季強研究後發現,化石上那些皮膚衍生物是一簇簇的,隻有同一個根。他認為這一特征和羽毛的關係密切,如果是毛發的話,每根毛發都有獨立的根。“我當時把這些皮膚衍生物定義為‘原始羽毛’。”季強和同事發表題為《中國最早鳥類化石的發現及鳥類的起源》的論文,並把這塊化石命名為中華龍鳥。


這篇論文的發表如平地起驚雷。彼時,國際古生物界對鳥類起源的探討已長達近一個半世紀,各種非恐龍起源假說已成為主流,學者們對中華龍鳥身上那些皮膚衍生物爭論不休。承受著巨大壓力,季強不斷找尋更多證據,1997年,發現了原始祖鳥,其尾部的羽毛完全符合現代鳥類羽毛的概念。1998年,發現尾羽鳥,其尾羽和前肢上的羽毛與現代鳥類羽毛的概念完全一致。


1999年,耶魯大學召開鳥類起源學術討論會,參會的500多位科學家大多數接受了“鳥類是由小型食肉性恐龍演變而來”的觀點。此次會議召開,表明國際科學界認可了我國遼西長羽毛恐龍發現的價值和研究成果。中華龍鳥、原始祖鳥、尾羽鳥等作為重要科學發現之一,標誌著恐龍研究的一個新起點,為鳥類起源提供了關鍵信息。


誰也沒想到,季強與古生物學相遇後的第26個年頭,完美揭開了“鳥類起源問題”,並向全世界科學界講述他與中華龍鳥、原始祖鳥、尾羽鳥等相遇的一段段奇緣。


從恐龍到鳥的進化,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為解決鳥類起源問題作出貢獻,是我人生中最自豪的一件事。”季強說自己很幸運。但幸運的背後,是日複一日的付出。1995年以來,季強陸續發現神州鳥、華美金鳳鳥、始祖獸、中華古果等珍稀化石,研究領域遍及恐龍、古鳥類、古哺乳動物及古植物。數十年的發現,鋪築了季強的學術之路,在《科學》和《自然》兩大國際學術期刊上,他共刊發20多篇署名文章。


巧遇“龍人”發現東亞存在獨立古人類演化支係

2017年,季強應邀到河北地質大學任職後,因得到一件來自哈爾濱的珍稀人類頭骨化石,他又一頭紮進了古人類研究領域。


這枚頭骨眉骨寬厚,頭蓋骨長圓形,眼眶孔很大,吻部稍微前突,保存十分完整。“由這枚古人類頭骨,我們的團隊命名了一個新的人種——‘龍人’,由此發現了在東亞地區存在一個獨立的古人類演化支係——‘龍人演化支係’。”季強又跟我們談起了他與“龍人”不期而遇的一段奇緣。


“龍人”有何特別之處?季強介紹,經過測年,確定“龍人”頭骨年代為14.6萬年至30多萬年前或更早。“龍人”的頭骨碩大,其腦容量有1420毫升,與智人(現代人)相當,這意味著“龍人”已擁有相當高的智力水平。“以前西方學者一直認為非洲和歐洲發現的尼安德特人與智人的關係最密切,二者是‘姊妹群’關係。經過譜係分析發現,其實‘龍人’與智人關係最為密切,為‘姊妹群’關係,這表明二者有一個共同祖先。”季強說,智人和“龍人”的共同祖先或許起源於非洲,但曾多次遷移擴散。智人在約20萬年前走出非洲,而在此之前,“龍人”所屬的支係在亞洲可能已演化了數十萬年,這將為重新認識人類發展曆史和演化模式開辟新的途徑。


多少令人稱奇的相遇,多少令人歎為觀止的成果,多少令國際科學界震驚的發現……在季強教授這裏都說得風輕雲淡。


“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河北均有體現。“東方人類的故鄉”泥河灣,是除非洲之外,世界上最完整連續記錄人類演化進程的區域。“河北擁有豐富的古生物化石資源和巨大的古人類學研究潛力。立足燕趙大地,持續探索生命演化、人類起源等公眾關心和關注的重要問題,必將有所收獲。”如今,季強迫切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帶動團隊展開更深層次研究。


由季強牽頭,“河北省古人類形態與演化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成功獲批2023年度河北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該中心以‘龍人’頭骨化石為切入點,運用古人類學等方法,與國內外著名科學家開展廣泛合作,不斷提升河北古人類學研究在國際舞台上的發言權。”當下,季強依舊風風火火地奔波於燕趙大地山川之間:在冀北山地,季強帶領團隊開展中生代陸相地層和熱河生物群研究,發現七鰓鰻化石、鱟蟲化石等;在太行山區,他們又在探索著三趾馬的分布情況……季強很低調地講述著這一切,目光灼灼,我們仿佛又看到了那個“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身影。


一次次叩問遠古的聲響,一場場與恐龍化石的對話,讓季強堅信,古生物學之於他,不僅是一種來自遠古生命的吸引,更源自一種賡續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的責任感召。當下有為,未來可期,更多關於古生物的謎題、更多關於“龍人”的研究,正等著季強和他的同行者們去探索。



來源:河北日報

作者:史曉多、劉萍

編輯:諸鵬飛

審核:盛捷




附件:

網信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