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信彩票

國內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建議鼓勵科普電影創作 修訂《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

發布時間:2024-03-11 作者:
張璐
來源:
新京報
分享:

電影是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的重要載體。近年來,科幻影視作品受到了觀眾的歡迎,目前科普影視作品發展現狀如何?


全國兩會期間,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研究員周忠和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他表示,科普電影的供給機製仍不完善,科普傳播的可達性、藝術性、體驗性還有不足。他建議北京立足全國文化中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行先行先試,促進“科”“影”聯動,建立科普電影放映常態化機製,鼓勵科普電影創作。


今年,他還帶來了盡快修訂《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的提案,建議簡化科研機構進行野外調查和化石發掘工作的審批程序。


↑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

受訪者供圖

談科普電影供給

弘揚科學精神的故事電影放映無係統性安排

新京報:作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和院士投身科普的先行者,在近年來的兩會上,你多次提出科普相關的提案,今年的“科普”關注點在哪個方麵?


周忠和:今年我關注的是科普電影的問題。


2022年9月,《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發布,提出要樹立大科普理念,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科普發展格局。《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也明確,要堅持首善標準,推動科技館、博物館和文化館聯動,促進科普與科技創新、文化、藝術等融合發展。

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發布《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幹意見》後,全國科幻科普電影放映聯盟每年選擇十餘部影片,在部分成員單位開展為期3個月的巡映,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各界對科幻科普電影的關注。但從調研情況看,科普電影的供給機製仍不完善,科普傳播的可達性、藝術性、體驗性還有不足,融入公眾文化生活還不充分。


新京報:科普電影的供給機製不完善,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周忠和:主要難點包括四個方麵。除節展活動期間的定點放映外,能夠覆蓋全市、持續全年為科教場館實時供應新片好片的常態化機製尚未形成。科教場館各自采購科普電影放映權,每部影片需10萬元至30萬元不等,大多數場館每年經費隻夠采購1-2部,放映內容少、更新慢的現象顯著。


另外,雖然北京已有近百家科普教育基地,其中少部分具備良好的放映條件和宣講環境,但對應全市需求,科普放映空間仍總量偏少、分布不均衡。影院等文化場所數量多、分布廣泛,但因隸屬關係不同、協同機製不完善,常態化參與科普活動的較少。


講述科學家故事、弘揚科學精神的故事電影是科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尚未打通市場,科教場館無法采購、放映此類故事片,而影院未納入科普主體,也沒有放映此類主題影片的係統性安排。此類作品的科普傳播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目前科教場館放映的科教片、紀錄片多為進口,國產科普電影較少,聚焦新時代創新文化建設的高品質科普電影稀缺,未發揮出中國文化的“主場優勢”。同時,由於科普電影的投資成本高,在當前科教、電影市場未打通的條件下很難收回成本,科普創作者難以籌措到充足資金,進一步導致國產科普電影產量低、品質受限。


談提案建議

建議北京先行先試,建立科普放映常態化機製

新京報:去年,你提交了《讓科學顧問更好賦能中國科幻影視發展》的提案。針對科普電影供給的問題,你今年將提出哪些有針對性的建議?


周忠和:今年,我帶來了《關於促進“科”“影”聯動,豐富科普文化供給的提案》。


以電影傳播科學之美,是提高科普服務能力、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的有效方式。建議北京立足全國文化中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有優勢、有資源、有能力先行先試,促進“科”“影”聯動,豐富科普文化供給。

建議拓展科普文化空間。加強科普場館與文化場館聯動,由具備放映條件的科普教育基地,及設有高格式影廳的電影院共同組建“科學院線”,建立常態化機製、結合科普科幻電影放映舉辦科學講座活動。增強科普傳播的可達性、體驗性。

同時建立科普放映常態化機製。打造科普電影市場,建立發行平台、統一供片機製,科教場館、影院可按需選擇故事片、科教片、紀錄片。通過發揮市場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降低科普放映成本,豐富科普觀影選擇。

鼓勵科普電影創作。通過引導產業基金投資、提供財政補貼和優惠政策等方式,加大對原創科普電影的扶持力度。支持優質國產科普電影“走出去”,參與國際電影推介交流活動。


促進科技與電影資源融合。引導和鼓勵科學家、科研機構聯合電影企業共同創作,推出更多弘揚科學精神的故事片,體現中國創新創造前沿的科教片、紀錄片。鼓勵科創機構參與“科學院線”的放映宣講活動,共建“首都科普”品牌。


談化石保護

建議修訂《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明確建設單位保護化石責任

新京報:你今年準備了關於盡快修訂《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的提案。在科研人員實踐過程中,大家遇到了哪些問題?目前的《條例》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周忠和:這個提案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研究員王元青主提的,我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研究員徐星參與其中。這也是我們多年來一直關注和呼籲的問題。


《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和《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實施以來,在保護化石資源、遏製亂采濫挖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條例》第一條——“促進古生物化石的科學研究”方麵作用不明顯,甚至對正常的科研工作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束縛。同時,關於化石進出境的相關規定也對正常的國際學術交流產生了不利影響,與擴大高水平開放的國家戰略不適應。


《條例》和《實施辦法》規定的化石發掘審批程序較為繁瑣,涉及中央、省和地縣等多個層級的管理部門,占用科研人員太多時間,影響了相關科研工作的正常進行。關於國際學術交流的科研標本進出境的規定不符合相關科學研究的規律和實踐,審批程序繁瑣。關於境外化石標本進出境的審批規定,可操作性很差,與國際上通行做法脫節,不利於正常的國際交流。


由於多種原因,生產、建設過程中化石損毀的現象時有發生,保護工作亟待加強。《條例》和《實施辦法》對於生產、建設過程中化石保護的相關規定過於簡單、籠統,缺乏可操作的具體措施。


新京報:針對以上問題,你有哪些具體建議?


周忠和:我認為,有必要盡快對《條例》和《實施辦法》進行修訂。修訂工作要充分體現中央和國務院關於減少行政審批、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行政體製改革的精神,真正做到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


建議簡化科研機構進行野外調查和化石發掘工作的審批程序。對國家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公立博物館等單位為完成國家科研任務而開展的化石發掘活動實行備案製,並取消對一般性古生物學考察和零星標本采集的限製。


簡化科研用化石標本進出境的審批程序,給予符合條件的國有科研、教學機構對本單位科研標本的進出境的自主審批權。取消因國際學術交流進境標本的審批。


要明確生產、建設單位保護化石的責任和義務,提出具有可操作的生產、建設過程中的化石保護要求。盡快在國內有影響力的國有科研、教學機構開展化石發掘備案製和化石標本進出境自主審批的試點工作,為《條例》和《實施辦法》的修訂提供經驗和借鑒。


原標題:《兩會院士說|周忠和:建議鼓勵科普電影創作,建立常態化放映機製》



來源:新京報

作者:張璐

編輯:諸鵬飛

審核:盛捷



附件:

網信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