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彩票

國外科學家

地質學家葛利普:中國地質學人的良師益友

發布時間:2022-12-04 作者:
來源:
分享:

葛利普是本世紀前半期世界最有名的地質學家之一。他學術造詣既深且廣,學術思想開拓創新。一生活動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自1890年至1920年,他在北美從事地質工作,當時已是世界知名的地層古生物學者。第二時期自1920年至1946年逝世,他在中國從事地質研究和地質教育工作,對中國和亞洲地質的研究,對中國的地質教育,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死後葬於北京大學地質館前,1982年遷葬北京大學未名湖畔。葛利普的學術影響隨時光的流逝而愈益深遠。他永遠活在中國地質學人的心中。


引言
 

葛利普教授(Amadeus William Grabau,1870- 1946)於1920年來華,1946年辭世。數十年間為中國的地質事業和地質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地質學會於1930年以會誌第10卷為他的60誕辰祝壽,丁文江寫了生平,章鴻釗寫了祝詞;1947年又以會誌第27卷紀念他的逝世,孫雲鑄寫了小傳,章鴻釗寫了詞。1987年,中國地質學史研究會紀念丁文江誕辰100周年、章鴻釗誕辰110周年時,我曾撰文向他們致敬(後收入《中國地質事業早期史文集》,1990)。


 
1996年是葛利普教授逝世50周年,中國古生物學會於1996年5月在北京大學舉行18屆學術年會,紀念他的50周年忌辰,並議定1997年在《古生物學報》出版紀念文章。1996年8月,30屆國際地質大會在北京召開期間,由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學會和中國古生物學會等學校和學術團體發起,聯合地質學史研究會於8月14日舉行了簡短的紀念會。紀念會由原國際古生物協會主席、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張彌曼教授和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弗裏曼(G. M. Friedman)教授主持,張彌曼教授盛讚了葛利普教授的豐厚業績,馬爾文(U. B. Marvin)博士、弗裏曼教授和我作了學術報告。這些報告已在30屆國際地質大會的學術匯報(26卷)刊出(1997)。我有幸作為葛利普教授在北大的最後一班學生,但對他的碩學廣識,自愧知之不深。寫此短文,以寄思念,並撰一聯,以表崇敬之情。
 
學思睿發 五十年間譽滿環宇
哲人萎謝 半世紀後仰見高深
 

良師和益友
 

葛利普應丁文江的邀請,於1920年來到北京,任北京大學古生物學教授兼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古生物部主任,直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其後他留居北平,1941年後被日寇囚禁,1946年去世。一代大師,困頓以終。葛利普來華時已是譽滿歐美的學者,他與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和李四光都有很深的友誼。他對他早年的學生孫雲鑄、趙亞曾等關懷備至,孫雲鑄撰寫的、也是中國古學物學者的第一本《古生物誌》出版時,他專門舉行慶祝會;當趙亞曾的研究改正了他的地質時代見解時,他欣然折服。在北京大學,在地質調查所,他對青年學者無不關心指導,師德學風,無愧大家。30年代日寇入侵時,他同情學生運動,北平淪陷,他正義凜然嚴拒與日偽發生任何關係。他在30年代已預立遺囑,將其圖書贈予中國地質學會,遺體願葬北京大學。他忠於中國地質事業,忠於北京大學,也熱愛中國。良師益友,當之無愧。


 

一代巨子,學界名家
 

葛利普博聞強記,思想開闊。在沉積學和地層學方麵是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在古生物學、古地理學、沉積礦床學、大地構造學諸方麵,都是獨僻蹊徑,拓展領域,開創先河的人物;同時也是著作等身,兼有數量和質量,又能綜合、總結多方麵數據資料,縱攬全球、集其大成的人物。下麵分兩個階段,就不同學科,稍予論述(文中以紀年與參考文獻對照)。
 

第一階段(1890- 1920,美國)
 

葛利普於1890年開始發表論文。他最初的工作是紐約州伊利縣十八裏澗泥盆紀的地層古生物研究(1898- 1899),同時還注意到古生態學的研究(1899)。在古生物方麵,他特別研究了腹足類Fusus屬的係統演化,是他博士論文的主要內容(1904)。在他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後,興趣集中到沉積學。而他在1910- 1911年出版的兩冊《北美標準化石》(與Shimer合著)附有係統的地層表,則是當時北美地層古生物的最完整的總結。
 
1913年,葛利普出版巨著《地層學原理》。這是葛氏一生最輝煌的著作,也是本世紀初地質界最負盛名的著作之一,美國於70年代重印此書。為此,G. M. Friedman(1997)稱葛利普為現代沉積學之父。實際上,此書幾乎包含了當時全部地質學科的綜合和總結。葛利普十分注意吸收歐洲名家的先進思想,他以此書獻給德國的J. Walther教授,也象征著他們兩人的終生友誼。在這一階段之末(1920,1921),他出版了兩卷本《地質學教程》巨著,第二卷《地史學》包括了全球地史的綜合分析,不獨打破了美國教材隻限於美洲的慣例,其係統性也超過了同一時期德國學者對全球資料的闡述。《地質學教程》的出版標誌著他教學成就的頂峰。他的其它重要著作還有鹽類沉積礦床和達爾文主義的回顧分析等(1920)。
 

第二階段(1920- 1946,中國)
 

葛利普於1920年應丁文江之聘到中國定居,任北京大學教授。這時李四光也自英國歸國,任教於北京大學。從這時起,是北大地質係、實際上也是中國地質高等教育規範化的開始。他在中國的第一個10年,碩果累累。他協助丁文江規劃出版《中國古生物誌》,至1930年,他已發表了4冊(1922, 1928),其中珊瑚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他這一時期的著作,影響更大的可能是他的兩卷本《中國地層》(1924, 1928),及與之有關的中國新生界總結(1927)和亞洲古地理圖的編製(1925)。他對震旦係的論述(1922)和對前寒武係研究具有特殊的意義。他的這些論著是當時對亞洲地質史最完整的綜合和總結。他對中亞、東南亞零星地層古生物資料廣為搜集,予以係統闡述。有些部分至今仍可參考,嘉惠學人,功不可沒。
 
1930年後,葛氏已逾花甲之年,但他學思遒發,全球性理論和大型專著連續推出。他的兩個全球理論,一是脈動論(pulsation theory),一是極控論(polar control theory)。葛氏的研究工作一向放眼全球,關切大地構造的全球解釋。早在1919年已發表關於地槽遷移的論文節要。在他1931年的《蒙古的二疊係》專著中又有所發揮。他有關脈動論的最早論述是1933年在華盛頓16屆國際地質大會上的論文(1936),當時受到H. Stille的衷心讚譽。在30年代中期(1936- 1938),他在北京大學連續發表了4本巨著(總計3223頁),全麵論述了他重新劃分的寒武紀、奧陶紀的4個脈動係,同時提出脈動係和間脈動係的概念。到1940年出版了《地球的節律:從脈動論和極控論看地球史》,這是他最終全球地質理論的集成和傳世之作。


 
關於葛利普在古生物學方麵的貢獻,他的7冊《中國古生物誌》(1922- 1936)和2冊《北美標準化石》(1909- 1910)以及《蒙古的二疊係》(1931)和早年的《紐約州泥盆係》專著(1898- 1899)都是最好的體現。有關理論和係統古生物著作應提到其長期從事的腹足類研究(1902- 1928, 1935),珊瑚的研究(1922- 1928)和腕足類的研究(1931- 1935)。他對人類學的見解也有獨到之處(1930, 1943)。
 
葛利普的全球地質理論,特別是在1936年以後,是在相對封閉的條件下發展完成的。脈動學說並不始自葛利普,但他卻是第一個用脈動理論和海平麵周期升降對地質曆史中,特別是早古生代的沉積和構造記錄進行了全麵而詳盡的綜合解釋。關於海水進退成因和力源的探索,他並未像同時代的學者那樣將著眼點隻局限於大陸,而是充分重視了海洋的重要位置和能動作用。他的見解與現代層序地層學在理論認識上多有相合之處,所以他在這方麵的學術思想是超前的。
 




極控學說是葛氏的獨創。它的先進之處,首先是承認了大陸漂移,承認了聯合古陸的存在。這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魏格納學說處於低潮的學術氛圍中,並非易事。其次,葛利普提出的關於聯合古陸邊緣地槽與造山帶的關係,古陸前沿對相鄰大洋洋底的推壓作用,以及整個聯合古陸向北運移,直到侏羅紀才開始解體等見解,與現代板塊學說有關大陸邊緣俯衝和聯合古陸解體的觀點確有不少相合之處。它的弱點是關於聯合古陸的形成,亦即地表矽鋁大陸的起源問題,他隻能借助於一個過往星體的巨大引力作用,使覆蓋全球的矽鋁層皺起集中於南極地區。這種違反天體物理學的災變論觀點自然是無法接受的。但他摒棄均一和均變,注意事件和災變的思想傾向則應予肯定。正如U. B. Marvin(1991, 1997)指出的,葛利普的全球理論雖有許多不能令人接受之處,但他的不少觀點在原則和精神方麵,較之他的同代學者卻與當前的理論認識更為接近。毫無疑問,他在沉積、生物演化和全球理論方麵的許多觀點都是先進和超前的。他的非凡的、忠於學術的執著精神感人至深。他晚年遭日寇禁錮,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堅持寫作,遺稿幾經輾轉,最後由台灣大學阮維周教授整理,於1961年出版,並為作序,書名是《人們居住的地球———地球曆史新解》。身後之作,得留鴻爪,作一曆史見證,可勝慨歎!
 

結語
 

葛利普教授的學術生涯是兩地創業,一代宗師。在廣義的沉積地質學領域內是開創和綜合,開風氣之先,總多科之成。其學術思想和聲望隨時間的流逝而愈益深遠。但這樣一位大師卻曾是種族偏見和政治及戰爭的受害者。第一次歐戰末期,美國參戰,他以思想親德之嫌,受到小人誹陷。他又剛直不阿,斷然遠徙中國。其後長達20年間,北美地層古生物文獻不見葛氏之名。他逝世後,H. W. Shimer撰文紀念(1947)。1950年,J. M. Weller撰文介紹中國地質學會葛氏紀念冊,稱葛氏可與中國的聖哲相比。即以地層相變的討論為例,當時雖未致萬馬齊喑,而崇一家之言,以致美國學者事後慨歎地層學理論蒙受20年停滯之災,設想如葛氏在美,或當是另一種景象。再征以20年代後期大陸漂流學說遭受壓抑的論爭。其後積30年之久始獲寬鬆,使板塊學說及地學革命得以發生和發展。雖然原因是多方麵的,而學術思想的禁錮難辭其咎。由此益信我黨百家爭鳴的正確方針。而今日的情況,在學術思想問題上,也並非盡如人意,這也提醒我們必須深思果行,使人們的科學文化有一個健康的發展環境。
 
葛利普教授的學術造詣和科學貢獻是一座豐碑和寶庫。他的治學精神和處世風範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和動力的源泉。
 
葛利普教授永遠活在中國地質學人的心中!
 
作者:王鴻禎,原刊於《古生物學報》1997年第36卷第4期
Shimer,H. W., 1947:Memorial to Amadeus William Grabau. Proceedings Volume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nnual Report for 1946, 1947: 155- 166.
Weller, J. M., 1950:Review of the A. W. Grabau Memorial Volume(Geologial Society of China Bulletin, vol. 27, 398)Journal of Geology,58: 598.
匯編於《卻顧所來徑——中國古生物學家的化石人生》一書
編輯:劉琮瀅
 

附件:

網信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