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彩票

首頁輪播

口腔健康狀況反映甘肅全新世中晚期不同地理單元人群適應策略的差異 

發布時間:2024-03-27 作者:
來源: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官網
分享:

人類如何適應生存環境的變化一直是人類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甘青地區位於中國西北部,地處青藏高寒區,東部季風區和西北幹旱區的交匯處,自然環境的空間差異顯著,不同地理單元人群的適應策略存在明顯差別。同時,甘青地區作為史前和曆史時期歐亞大陸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該區古代人群適應策略及其差異也一直備受關注。以往很多學者從考古學文化、動植物遺存、穩定同位素等角度進行了探討,但基於人類骨骼或牙齒指標來反映人群適應策略差異的研究還較為缺乏。


↑ 研究區地圖及遺址分布


齲齒是牙菌斑中的致齲菌將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轉化成有機酸,從而引起牙齒硬組織局部脫礦的過程。齲齒的發生受到“食物-細菌-宿主”三重因素的綜合控製。考古遺址出土的人類牙齒一般保存情況較好,且由齲齒所導致損傷很容易用肉眼觀察到,因此生物考古中有大量針對這種疾病的研究。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研究主題即“齲齒與農業”。這類研究早期以特納(Turner)對亞太、歐洲多地齲病情況的分析為代表,他對大量現代和考古時期的狩獵-采集人群和農業人群的齲齒率進行了調查,指出農業人群的齲齒率遠高於狩獵-采集人群,從而建立起一套“生業方式-飲食-牙齒”的三元結構理論。自此以後,大量區域性(regional)或大陸性(continental)研究開始興起。



 新石器時代中國不同生存策略人群齲病率分布及其與GDC-1和WB人群的比較。


本研究通過對甘肅地區中晚全新世不同時期共計10處考古遺址出土的558例個體齲齒數據的分析,結合考古學、古環境背景,同位素等多學科研究結果,展示了該區古人群齲齒頻率的變化趨勢和地區差異,並進一步探索了該地區人群適應策略的變化及其與齲齒率的關係。這項研究表明,各種因素導致的適應策略變化能夠在古人的遺骸上有所體現。在甘肅東部地區,農業的興起和社會的複雜化導致了齲齒率的上升。同時,河西走廊地區齲齒率受氣候變化、人口遷移、政權更迭等因素影響波動明顯。在新石器時代,這兩個地區具有相似的生存策略,齲齒率也差異不大。在青銅時代早中期,伴隨著氣候惡化,甘青地區的飲食模式發生了變化,但農業仍然是該區生存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甘肅東部和河西走廊人群的齲齒率沒有發生明顯變化,二者之間也無顯著差異。在青銅時代晚期和鐵器時代早期,受氣候波動和北方草原人口向南遷移,甘肅東部和河西走廊地區的人群采取了不同的適應策略,也導致兩地區之間齲齒率的明顯差異。到了曆史時期(漢代),中央政府在甘肅東部和河西走廊實施了類似的移民政策,這導致了河西地區農業的再次發展,兩地區人群之間的齲齒率趨同。


↑  新石器時代至曆史時期甘肅東部及河西走廊地區齲病率分布(注:*卡方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這項研究探討了甘肅中、晚全新世人群齲齒率的曆時變化和區域差異。並基於多學科背景來探索這些人群的適應策略及其與齲齒率的相關性。盡管由於樣本量的限製以及性別和年齡分布信息的不完整,最終結果仍可能受到生物學變量的影響,但本研究為研究西北地區全新世人群與古環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以“Carious lesions as evidence for different adaptation strategies during the middle-late Holocene in Gansu region,northwest China”為題在The Holocene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員賀樂天為論文第一作者,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陳國科研究員、楊誼時研究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何嘉寧副教授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Berger博士為本文共同作者。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


原文鏈接: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9596836241236348



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官網

編輯:諸鵬飛

審核:盛捷



附件:

網信彩票